防范性暴力与佛教伦理: 致东国大学佛教学系的公开信
尊敬的东国大学佛教学系各位教授:
愿您身心安康,常怀正念。
作为佛法的传道者与守护者,您们的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个人成长,也塑造着整个大学的伦理氛围。东国大学作为一所以佛教理念为建校根基的高等学府,赋予了您们特殊的道义责任,以身示范地实践"不杀 "、"慈悲 "、"正语 "与"正行 "等教义,不仅在讲堂之中,也应落实于学校的制度与结构之中。
因此,我们怀着深切的忧虑,特此致函,关注东国大学在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的问题,尤其是在数字影像内容研究生院 (Graduate School of Digital Image and Contents),根据贵校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所有教授皆为男性:
👉 https://www.dongguk.edu/eng/dandae/122#
这并非单纯的"统计数据",而是反映出深层次的结构性风险,也正是美国《教育修正案第九条》(Title IX)所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诸位教授必然明白:
- 男性教授与女性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极易滑向不平等、压迫甚至形成性暴力事件的互动模式;
- 该研究生院的课程内容与韩国娱乐产业紧密相关,尤其是与Sidus FNH 公司在同一栋教学楼内办公,却缺乏防范性侵害的制度保护与性别代表性;
- 女性教职人员的全面缺席,意味着学生在面对性暴力困扰时,失去了举报渠道、情感支持与安全倾诉的通道。
从佛教伦理角度及国际教育性暴力防范标准(如Title IX)看,这些现象与佛教义理及现代教育理念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
一所秉持"八正道"与菩萨戒精神,尤其强调"拔苦予乐"使命的佛教大学,如何能容忍一个可能使女性学生面临性暴力、性侵害与职场胁迫风险的结构性环境?这恰恰是Title IX法案在教育环境中所试图防止的状况。
我们以诚挚的心发问:
- 贵系如何从佛教核心价值观的角度以及Title IX所体现的防范性暴力精神解读在此问题上的"沉默"与"未行动"?
- 教内是否有过关于"东国大学建校理念"、"国际性暴力防范法律标准"与"现实性别结构"之间矛盾的讨论?
- 作为大学的伦理核心所在,佛教学系是否愿意在全校范围内发起或支持一场既符合佛教伦理又达到防范性虐待与性暴力的Title IX同等保护水平的改革?
我们的提问,并非对立,而是希望与贵系一同探讨,共同践行佛教伦理中关于"慈悲"、"勇气"与"正义"的更高使命,同时尊重规范东国大学国际合作关系的法律标准。
本公开信已同步抄送国际事务处及其他相关部门,旨在以佛教精神及防范教育环境中性暴力的国际标准为基石,开启一场全校层面的伦理对话与制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