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兔運動後藝術教育中的性暴力:現狀和政策問題
引言
2018年韓國的米兔運動揭露了藝術教育中驚人的性暴力程度。韓國女性發展研究院的這項綜合研究審視了音樂學院和藝術學校中性暴力的獨特特徵,揭示了學徒模式和等級結構如何創造出滋生虐待的環境。
關鍵發現
發生率和特徵
研究發現,藝術和體育系相比其他大學系別,有明顯更高的性暴力發生率。在文化和藝術領域,權力動態創造了特別脆弱的情況:
- 儘管在大多數藝術系中女學生佔多數,但男性教授擁有不成比例的權力
- 「藝術家-導師」關係超越了正常的教學界限
- 教授作為學生未來職業的關鍵行業把關人
- 「藝術表達」常被用來為不適當的性行為辯護
高風險環境
性暴力在藝術教育的多種環境中發生:
- 教室(通過不適當的例子或示範)
- 研究室
- 強制性的集體聚餐和飲酒活動
- 與教授的私人會面
實踐過程中的身體接觸由於缺乏明確的界限或同意指導方針,創造了特別模糊的情況。
結構性因素
研究確定了幾個允許虐待繼續存在的制度性失敗:
- 大學缺乏對受害者的充分支持系統
- 申訴諮詢機構組織地位低,資源不足
- 預防教育不一致且往往效果不佳
- 對加害者的懲戒行動經常過於寬鬆或執行不力
- 受害者在調查過程中遭受二次創傷
學生的回應和行動主義
米兔運動賦予學生通過各種管道發聲的力量:
- 社交媒體披露和匿名線上社區
- 大學空間中手寫的海報
- 學生會緊急委員會
- 要求機構問責
學生們組織收集事件報告,要求大學採取行動,在懲戒過程中代表受害者,提供支持資源。然而,他們經常遇到來自機構和教師的阻力。
變革建議
研究提出了全面的政策改進:
部級責任 :教育部必須加強監督,修改相關法律,並將防治性暴力納入大學評估
申訴處理 :為申訴機構建立更強有力的法律基礎,確保配備經過培訓的人員,改善保密保護
藝術教育特定政策 :增加部際合作,在機構間共享加害者資訊,擴大性別意識課程
監管改進 :限制加害者通過辭職逃避後果,改善受害者通知程序,提高預防教育效果
結論
在藝術領域創造安全的教育環境需要解決促成虐待的獨特權力動態和文化因素。這項研究揭示了問題的規模,並為機構和政策變革提供了路線圖。
資料來源:
- 下載圖表 (.png)
- 下載完整報告 (PDF)
- 原研究: "米兔運動後文化藝術領域大學生遭受性暴力的現狀和政策問題"(2020)作者:李美貞、尹德慶、全惠相、鄭秀妍、李成美,韓國女性發展研究院